泰和乌鸡许多人都“只听其闻,不识其物”。泰和乌鸡源自中国江西省泰和县,以其的十大特征,集营养、滋补、药膳、美味于一身而闻名。
汉代时,劳动人民就认识到乌鸡的滋补、治疗等药效,将其用以入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首次载有“乌骨鸡”专称及入药记述。泰和乌鸡相传其养殖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唐代,唐宋时期开始有相关记载,泰和乌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其独特性逐步被认知。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和乌鸡其药用价值被广泛传播,声名鹊起。
1567年,泰和乌鸡的药用功效载入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在《泰和县志》中记载的“武山鸡,口内生香,以乌骨、蓝耳、红冠、五爪、毛白色者为最佳。能治虚症、阴症、痘症,其功效在汤不在肉”。
清乾隆间,泰和县武山村村民涂文轩选了几只最好的泰和乌鸡作为贡品献到京城,进贡给乾隆皇帝,乾隆如获珍宝,随后并命人将乌鸡置于后宫饲养,专供皇后、妃子们观赏,并为其赐名“武山鸡”,列为“贡鸡”,涂文轩也因此被封为两省文宗官职。
尽管泰和乌鸡在清乾隆年间已经享用盛誉,但其发展至今仍几经波折。
19世纪初,泰和武山汪陂涂村一带遭到血吸虫病的侵袭,村庄人口减少,泰和乌鸡也所剩无几,在1934年到1938年期间,江西省农业院派出李宗秩等畜牧科学工作者到泰和县武山一带作乌鸡资源调查,他们求购到泰和乌鸡10只,带回农业院繁殖饲养,繁殖种鸡数百,建成了我国泰和乌鸡品种成型以来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种源产场。然而1939年到1944年中,因日寇入侵,泰和乌鸡的饲养繁殖等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先是逃难中李宗秩挑着种鸡转移,后动物生产部将所饲养的种乌鸡分散到农户中去饲养保存。新中国成立后,李宗秩仍继续致力于泰和乌鸡的养殖繁育等工作。
1959年至1960年间,鉴于武山北岩是泰和乌鸡的发源地,在江西省农科院畜牧所的援助下,泰和县人民政府在武山北岩原汪陂涂村废址上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泰和乌鸡专业化饲养场,形成了一个年产万羽的种鸡场。1979年,又在武山东麓以南,建立了“中国泰和鸡原种场”。
更让人惊讶的是泰和乌鸡还曾登上了太空,2002年3月25日22点15分,9枚泰和乌鸡蛋搭乘“神舟三号”飞船,在太空停留7天,围绕地球飞行108圈后,进行生命胚胎研究试验。4月23日第一只太空乌鸡破壳而出。经过太空的育种,泰和乌鸡的肉质更为鲜美、营养价值更为丰富了,也更具有滋阴补肾、补气益血、防病抗病的功效。
到如今,泰和乌鸡作为泰和县的一张名片,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养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