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船模在潭簕村妇女儿童中心的精彩演绎
2024年7月15至16号,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遗珍探秘突击队联合潭簕村妇女儿童中心,组织开展为期两天的非遗进课堂活动。活动以“蔡家船模手工课,‘船’递快乐”为主题,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围绕蔡家船模的代表作品(包括:七艕船、开尾船、舢拖船、耆英号在内的四种船型)进行课程设计,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沉浸式体验“蔡家船模”的魅力与活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热情。
15日早上,实践团队刚刚抵达妇女儿童中心门口,便有许多小朋友早早来到活动现场等候课程的开始。小朋友们满满的热情和超高的积极性使实践队员们备受鼓舞。在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引导下,小朋友们陆续入座,活动如期举行。
第一节课上,实践队员首先为大家带来蔡家船模及船模代表“七艕船”的介绍。实践队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孩子们介绍蔡家船模的发展历史和重要地位,以船模回溯历史,以文化印记时光,带领孩子们在船模文化中感受匠人精神,领略传承奥义。
理论课后的动手实践环节,实践队员以印制有七艕船的拼图为实例,分小组为孩子们详细讲解拼图技巧。在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小朋友们逐渐摸索出拼图门道,完成了自己对蔡家船模的首次诠释,体验了一次可看、可思、可感的蔡家船模拼图制作。
图为 七艕船授课现场 钟壮志 摄
图为 实践队员与小朋友共同完成拼图 钟壮志 摄
在第二节课中,实践队员首先带领大家观察舢拖船的外形结构,锻炼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增设多轮互动环节,在一问一答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进入动手实践环节,实践队员手中亮出的超轻黏土瞬间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孩子们的脸上霎时写满好奇和期待。小朋友们在黏土制船视频的指引下,迅速掌握黏土技巧,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构思,巧妙创作,将自己的巧思揉进黏土,捏搓成型。
图为 小朋友热情参与黏土制船 钟壮志 摄
图为 优秀黏土作品展示 钟壮志 摄
第三节课,在实践队员“开尾船和七艕船两图的不同”的问题中拉开了帷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瞬间点燃。课堂紧扣“开尾船的结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化繁为简,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
本节课的实践环节采用先折纸后绘画的方式,鼓励小朋友自主设计一艘独具特色的开尾船,让孩子们在想法落地成型的过程中实现动手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同步提高。
图为 实践队员授课场景 钟壮志 摄
图为 开尾船趣味制作过程 钟壮志 摄
在乐与学的相互交融中实践团队和孩子们迎来了本次活动的最后一节课。在实践队员的生动讲解下,孩子们深入了解了耆英号船的独特船型概述及其显著优点,全面掌握了该船型的特色。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耆英号船的记忆与理解,突击队成员巧妙地采用了答题互动的方式,促使孩子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与表达,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结束理论课程,孩子们利用多彩的油画棒为印有“耆英号”的帆布包进行上色,一道道蜡迹或轻或重,原本单调的帆布包在孩子们的巧手下逐渐变得生动起来,蔡家船模 “活”起来,“火”起来的美好前景仿佛近在眼前。
本次“蔡家船模手工课,‘船’递快乐”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妙趣横生的动手实践中体验非遗,了解非遗,感受非遗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未来,遗珍探秘突击队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形式的文化传承方式,让非遗文化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图为 结课大合照 钟壮志 摄
通讯员 苏恺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