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阳光正好,微风轻拂。广东海洋大学“木雕时光机”三下乡实践团队开启了探寻阳春根雕艺术之旅的第四天行程,旨在揭开阳春根雕青松路传承人张卫强先生艺术世界的神秘面纱。尽管出发时间已至中午,但队员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踏上前往阳春根雕青松路传承人张卫强老先生工作室的路程。
阳春这座小城,散发着古朴宁静的韵味。青砖古瓦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掩映其间。仿佛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们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为队员们的此次探访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队员们抵达工作室时,张卫强老先生早已等候多时。他那慈祥的笑容和温暖的眼神,让大家瞬间感受到亲切与温暖。队员们踏入门槛,一股淡淡的木香迎面而来,瞬间将大家带入根雕艺术的奇妙世界。
在张老先生的引领下,队员们开始了这次意义非凡的采访之旅。他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几件得意之作——麒麟根雕与罗汉床根雕。张老边讲解边轻轻抚摸着这些作品,仿佛在与它们进行无声的对话。“这麒麟根雕,取材于深山老树根,我耗费数年精心雕琢,方显其威猛而不失灵动之气。”只见这麒麟根雕由乌木雕刻而成,气势磅礴。其鳞片错落有致,线条流畅有力,仿佛随时都能腾云驾雾,翱翔天际。而罗汉床根雕同样取材于乌木,古朴典雅。它纹理自然天成,与精心雕琢的部分相互映衬。张卫强先生介绍道:“这一实用类根雕制作耗时约 2-3 个月,创作时注重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床面上的雕刻图案精美细腻,蕴含丰富文化寓意。队员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凑近观察床面上的雕刻图案,品味其中文化内涵;有的则站在远处,欣赏整个罗汉床的造型,称赞其比例的完美和谐。
为了让采访更加贴近当地文化,队员中擅长粤语的许倩婷同学主动用粤语与张老先生交流。流利的粤语让交流亲切自然,张老先生也格外高兴,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深入了解了根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张老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张老先生的儿子热情地邀请队员们前往他的工厂参观。走进工厂,各式各样的树根、木块堆满角落,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清新味道。张老先生的儿子,一位同样热爱根雕的年轻人,正专注地在一件半成品前雕琢。他手中的刻刀仿佛有魔力一般,随着每一次精准的落刀,一朵盛开的莲花逐渐显现于大家眼前。摄影师杨翔宇同学迅速捕捉下这珍贵的创作瞬间,快门声此起彼伏。队员们围在一旁,屏息凝视,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和精彩的变化。完成莲花根雕后,张老先生的儿子邀请队员们一同参与讨论。他分享了自己在根雕艺术上的见解与心得:“根雕艺术不仅仅是对木材的雕琢,更是与自然对话,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同时,他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队员们纷纷就根雕艺术的选材、设计、雕刻技巧等方面提出疑问与看法。有的队员询问:“如何在保留木材原始形态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的设计元素?”还有的队员请教:“对于不同硬度和纹理的木材,雕刻工具和手法有哪些差异?”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夕阳西下,橘红色的余晖洒在工厂的角落,队员们的采访活动也逐渐接近尾声。然而,这一天的经历却深深地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从初见张老先生时感受到的那份古朴与宁静,到亲眼见证一件件精美的根雕作品从构思到诞生的全过程,再到与传承人们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知识与惊喜。
阳春根雕艺术,在张卫强老先生及其家族的传承下,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它不仅是一门精湛的手工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对根雕艺术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根雕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匠心与智慧,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不断探索、学习、传承与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 李文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